俯瞰天津港,泊位星羅棋布,塔吊巍峨屹立,集裝箱有序裝卸,遠洋貨輪魚貫出入……這里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散貨樞紐港,也是華北地區能源、資源類商品的集散地,吞吐量長期位居全國前列。
天津海關認真落實海關總署 “智關強國”行動部署,大力實施“強鏈”等六大標志性行動,激活地方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圍繞礦產品進口企業需求精準施策,以“智”賦能、推動作業系統改革,以“智”增速、優化業務模式創新,以“智”提質、促進監管能力提升,積極營造安全、高效、便利的海關“智”治新生態。
今年1-8月,該關共監管進口礦產品8172.7萬噸,同比增長2.4%,其中錳、鉻礦進口量均居全國首位。
一鍵送檢
搭建商品檢驗“快車道”
8月1日, 2批次1.6萬噸錳礦經實驗室檢驗合格后予以放行,從貨物現場監管到完成實驗室立項用時僅為半個工作日,天津海關“實驗室檢測領域系統互聯互通”試點工作啟動以來,企業表示獲得感更強了。
“進口礦產品需要獲得海關實驗室檢驗報告之后,才可以銷售使用,這個過程往往需要5-7個工作日,想了解進展,只能反復給海關打電話咨詢。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時查詢商品的檢驗狀態,根據實驗室檢驗進度提前做好生產計劃。” 進口企業天津振鴻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業務經理劉偉表示。
現在,海關關員在完成商品取樣后,即可通過查管系統中的取樣送檢模塊,將各種要求轉化為送檢參數, “一鍵”推送送檢單至實驗室系統,縮短商品立項用時超過70%,檢測結束后,實驗室系統自動回傳檢測報告,并針對不合格商品進行預警。
為保障試點工作如期啟動,天津海關搭建起業務部門與隸屬海關的協作平臺,一體化推進系統維護、人員授權、規則調整等工作進程,有序做好新模式落地的業務保障,實現執法現場和實驗室的同參數、同規則、同標準;通過全流程數字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取樣送檢業務在查管作業系統中全景展示,提升海關對全流程的監控能力。
海關肩負著保障進口商品質量安全的重任,是守護國門的第一道防線,天津海關強化進口礦產品風險防控,持續提升檢驗監管,確保每一批貨物均符合安全標準,助力礦產品進口通關高質高效。
“未來,天津海關將拓展‘實驗室檢測領域系統互聯互通’應用范圍,通過不斷的調整界面、新增功能,將更多貨類納入統一參數庫,擴大企業享惠‘覆蓋面’。”天津海關科技處副處長廖芳表示。
市場聯通
國外礦山搬到 “家門口”
如果說“一鍵送檢”聯通了信息化作業系統,那么“保稅+”模式則是聯通了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伴隨著機器轟鳴,兩種不同品質的巴西鐵礦砂在天津港遠航國際礦石碼頭有限公司保稅堆場內,正在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混配作業,混配后的4萬噸鐵礦砂經天津新港海關現場檢疫合格后,將奔赴國內冶煉企業。
這是天津口岸首票保稅混礦業務的作業場景,保稅混礦業務是企業在保稅狀態下對進境礦產品進行簡單物理加工混合的業務。以鐵礦為例,國內鋼鐵企業因生產需求,需對進口鐵礦砂進行混礦作業,以調整鐵、硅、鋁、磷等元素比例,滿足品質要求。不同鐵礦品質和價格各異,通過混礦作業,能使各元素達到煉鋼的最佳配比,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以往國內企業采購的鐵礦,要在國外完成混配再進口,現在可以直接在‘家門口’進行混礦,壓縮采購成本的同時豐富了供應渠道。”天津港遠航國際礦石碼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占鵬表示。
為保障首票保稅混礦業務落地,天津新港海關深化惠企服務,與相關部門協調配合,聚焦礦種來源、賬冊管理、保稅監管、混配作業等重點環節,串珠成鏈,優化形成了全鏈條監管方案,并指導企業完善質量安全和風險管控兩大體系,確保產出的混成礦符合國家技術規范強制性要求。
“在保稅監管場所進行混礦,不僅可以減少礦產品的裝卸和倒運環節,而且為企業提供更符合生產要求的標準化礦石產品,企業無需在投入生產之前進行再次的混合調配,提高了鋼鐵行業的生產效率。”新港海關綜合業務一處保稅監管科科長張靖康介紹,“混礦產品一直處于保稅狀態,在實際出庫進入國內市場時才繳納稅費,便于企業更靈活的調配資金。”
據預測,保稅混礦業務的落地,每年將為天津港帶來約 200 萬噸鐵礦進口增量。
智慧計重
缺斤短兩難逃“公平秤”
大宗資源類商品單次進口量大、貨值總價高,一旦發生明水、短重等情事,將為國內進口企業帶來經濟損失,天津海關自主研發 “智慧水尺計重平臺”,應用于進口礦產品重量鑒定領域,通過與歷史數據的對比,為進口商品精準畫像,形成分析研判、信息預警、風險處置的監管閉環。
近日,天津南疆海關關員在對一批申報重量為19.2萬噸的進口鐵礦石進行水尺計重時發現,實際到貨重量短少2673噸,短重率為15.08‰,涉及金額194.8萬元。按國際貿易慣例,短重超過5‰屬于重大短重,海關及時復核短重情況,出具重量證書后用于企業后續索賠。
“我們大部分生產使用的冶煉礦粉原料都是從海外進口,今年以來,憑海關重量證書已經成功對外貿易結算索賠3次,挽回經濟損失495.4萬元。”進口企業包鋼工貿有限公司業務經理張維義介紹。
現場關員可結合常見礦產品的商品類型和港口作業特點,通過收集收發貨人、起運港口、承運船舶及日常鑒定數據等信息,完善“智慧水尺計重平臺”風險模型,強化進口礦產品短重、明水等分析研判,形成風險預警提示大數據池,提升鑒定效率和準確性。
今年1-8月,天津南疆海關已累計檢出進口貨物重大短重926批次,短重重量約18萬噸,為企業提供貿易結算索賠依據2.18億元。
輻射探測
筑牢商品監管“安全線”
8月26日,載有17萬噸鉻礦的“克勞迪星”號貨輪在天津港第四港埠公司26泊位卸貨,現場關員按照新標準對該船礦產品進行了放射性檢測,既高效又準確。
放射性檢測是保障大宗礦產品進口安全的重要防線,但頻繁的檢測需求以及每次檢測帶來的停工問題,成為影響港口作業效率的重要因素。天津海關聚焦進口礦產品放射性檢驗的核心環節,積極參與總署2025年“智關強國”行動及商檢領域重點工作,牽頭修訂了《進口礦產品放射性檢驗規程》(SN/T1537-2025),通過技術創新和流程優化,實現海關監管效能、企業獲得感和港口效益的三方提升。
新標準減少了散裝礦產品在口岸的吊裝、搬倒的程序和費用,以及船舶在港口的停泊時間和倉儲停留時間,預計每年為企業節約超千萬元的倉儲和物流成本。
天津口岸執行新標準后,高效的放射性檢驗監管模式將吸引更多北方地區的礦產品進口企業優先選擇天津口岸,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北方礦產品進口樞紐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