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第二批、北方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自貿試驗區這片119.9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成為深化改革的“試驗田”。通過累計實施615項制度創新措施,天津自貿試驗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形成投資興業的“強磁場”。它以全天津市1%的土地面積,貢獻了30%的外貿進出口額、40%的實際利用外資額。
制度創新為企業護航
創新船舶不停航辦證等舉措,50個行業實行“一企一證”綜合改革,198個涉企經營事項納入“證照分離”改革,112個事項實現“一件事一次辦”,建立外商投資全流程幫辦服務機制,試點經營主體除名制度,首創“信用+應用”資產擔保方式……天津自貿試驗區2015年掛牌成立,累計實施615項制度創新措施,其中有42項引領性、標志性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向京冀地區分享改革試點經驗和創新實踐案例172項。
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天津聚焦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產業融合互促、資源便捷流動等方面,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打造出京津冀協同創新“一張清單”、產業協作“一條長鏈”、開放發展“一體化平臺”、互聯互通“一套機制”。
目前,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形成機制化,包括行政許可、行政征收、行政確認等5種事項類型,已在三地自貿試驗區內實現“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
多措并舉化解商業糾紛
經貿有了糾紛,如何更好化解,又不傷了和氣?
天津自貿區公信法律聯盟立足產業特色特點,整合“商事調解”和“賦強公證”職能,創新推出“商事調解+賦強公證”非訴解紛模式,天津市濱海新區公信調解中心、天津市大公公證處等入駐的多部門各負其責,有效提升糾紛解決效率,為企業節省解紛成本。
公信法律聯盟辦公室主任韋琳介紹,“商事調解+賦強公證”的解紛模式是指企業遇到糾紛時,將案件提交至調解中心進行調解,由調解中心促成商事主體握手言和,達成調解協議書,再通過公證機構辦理“賦強公證”賦予達成的調解協議書,用公證書的執行力守護商事調解的公信力,從而解決商事主體之間的糾紛和爭議。
與傳統訴訟相比,通過這種非對抗性的解紛途徑,既能維護雙方良好的合作關系,又能徹底高效地解決糾紛,最大限度避免了對企業的不良影響,實現“三個省”:一是省時間,這種解紛模式的處置周期平均為20天;二是省路途,通過全面應用在線系統,實現了全流程零接觸,辦理企業足不出戶就能解決糾紛;三是省費用,以去年第三季度為例,這種模式化解糾紛123件,惠及企業200余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近億元。
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
營商環境優化直接帶來經濟發展。落地全國首單離岸發動機融資租賃業務,開展全國首筆標準化綠色融資租賃業務,發行全國首單優先級AAA評級港口收費收益權ABS項目……9年來,諸多“第一”“首家”標注了天津自貿試驗區敢為人先,打造產業集聚增長極的鮮明印記。
“天津的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平行進口車和保稅維修等產業位居全國前列。融資租賃,特別是飛機租賃業務排在全球第二位,而商業保理企業資產總額超3000億元,在全國占比30%。”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推動優勢產業發展,天津自貿試驗區聚焦規劃引領、政策賦能、鏈式布局,打破產業發展瓶頸。
得益于創新政策制度引領,各路人流、物流、商流、資金流匯聚于此。如今,新業態新模式活力涌現,創新主體發展壯大,發展動力日益澎湃。





